中史教科書裡評鑑或發表意見的問題改成理解 / 應用的答題模式,由高階思維變成低階思維,本來要求學生闡釋人權是否可貴的觀點,現在卻著學生歌功頌德地列出特衰政府如何保障香港人人權的例子,真的教育大倒退。
———
眾新聞:
【去敏感去討論】歷史學者楊穎宇: //收到某君私訊,內含附件。他是中學教師,說自己不方便發言,望我代為處理。打開附件,是某出版社發給學校的中史教科書「勘誤表」。快速讀完,心裏一寒:以培養思維能能力為中心的歷史教育,已告落幕。
「勘誤表」共四份,一份2017年,兩份2020年7月,一份是同年9月。重點是2020年的三份。它們訂正什麼錯誤?茲引錄如下。//【下載中史教科書勘誤表詳細引錄】https://bit.ly/3cbdoN2
//「訂正」多涉及學生練習。習作設計反映所需培育的能力,因此所作改動會反映教育理念甚至社會環境的轉變。上述改變涉及中國國家形象、日本侵華、人權等課題。「訂正」後的練習,有教育意義但敏感的討論如「慰安婦倖存者應否向日本提出訴訟」被去勢,學生不需評鑑和發表意見。由此路進,「敏感」這個概念已植根歷史教育,而「去敏感」、「去討論」可能是歷史教育的新常態。//
全文閱讀
【時代終結的勘誤表】http://bit.ly/38nUnFU
【楊穎宇.談史論道】http://bit.ly/3bsl6C7